3.訓練下肢持重及髖關節屈伸運動 用扶持蹦蹦跳、扶站、靠站等鍛練下肢持重。不能持重的用立板捆站協助站立;經過一段捆站訓練后,用玩具引導彎腰取物,訓練髖關節屈伸運動。坐起訓練鍛練髖、膝關節屈伸,下肢持重,坐2立位轉換。完成不好可用坐起椅協助。
4.蹲起訓練 蹲起姿勢異?;蛲瓿刹缓?/span>,應予扶持,1 人扶雙臂協助做蹲下、起來動作,另兩人坐于墊上用雙足、雙手扶持固定踝、膝關節在正確位置上運動。扶邁步足跟不著地時,加平地/ 斜坡板扶蹲足前后重心轉換。
5.訓練體位轉換 引導/ 扶持由臥/ 坐位向半跪位2立位轉換。
6.訓練手指運動 引導/ 扶持拇指/ 食指捏小物。
7.訓練口腔運動 面對面示范發音及咀嚼,用手幫助下頜活動,按揉咀嚼肌及相關穴位或用手指做口腔內按摩,利用“磨牙餅干”等促進咀嚼、吞咽、發音等。咀嚼訓練不僅有助于牙齒及齒槽骨發育、有助營養改善,也給正確發音打下基礎。
8.感統訓練中球上運動增加?、俜鲎崗棽⒆笥覂A倒,引導坐位傾倒時的雙手向側/ 后的保護性支撐; ②側臥顛彈大球時,一手扶骨盆,一手扶肩,交替做肩、骨盆向相反方向的牽拉,左右側臥交替,鍛煉體軸回轉; ③扶持小兒蹲于球面,顛彈大球同時做從足跟到足掌的重心轉換,促進正確的邁步時足跟先著地的正確動作。
10~12月高危兒早期干預程序和方法
1.訓練獨立站立、扶走/獨走,手眼協調伸手抓物 方法:扶站、靠站、保護下獨站;牽手走、扶平行桿走、保護下獨走。不能獨站、扶走或扶走姿勢異常的,繼續上述訓練,并加捆站跨步站、捆站踢物等。進行上述訓練時,有足內/ 外翻的用適宜楔形板矯正,有尖足的楔形板墊于前腳掌;有膝反張的捆站時膝后加墊;坐起椅訓練起立時膝內弓的膝間加墊。立位訓練必須在矯正異常姿勢的基礎上,立位訓練與矯正同時進行不僅可增強肌力和骨關節穩定性,也有助于姿勢異常的糾正。
2.感統訓練中球上運動增加?、俦晨壳蛘眍i貼球站立,緩慢撤動球并用語言引導頭前傾立直; ②面朝球站立/ 扶立,雙手扶球,向前滾球引導手前伸扶球的保護性反射。
1歲以后高危兒早期干預程序和方法
除為達主要目標繼續上述訓練外,針對主要障礙增加有效措施。特別是小兒愿意接受,能達到目標,融游戲及訓練為一體的項目。
1.訓練行走運動 對扶走邁步意識差的加行走模式,即孩子面朝前站于操持者足面,帶動其邁步,逐過渡到踢動其足底邁步。大運動中主要進行立位持重及行走訓練。
2.日常生活中訓練 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正確的協助,姿勢、動作異常的及時糾正,生活能力的培養等。
訓練頻次
上述項目除已注明量的,一般以每項每日2~3 次,每次5~10 min 者居多;本階段目標中完成較差的占時多一些。已有明顯臨床異?;蛞言\斷為腦癱的要遵循強化訓練的原則,對量的要求是每天除睡眠、進食外均在訓練,食后及每個項目結束應有短暫休息,但每日覺醒時休息時間不大于訓練時間。從實踐中總結出的最佳量是4~7 個月每日訓練3~5 h、8 個月~1 歲每日6 h (含兩個項目間短暫休息) ,每日訓練主動運動或向主動運動過渡的助力運動所占時間應大于被動運動時間。根據健康狀況可略增減運動量,量過小不能達到理想目標,過大可影響情緒、易生病、影響進食睡眠,甚至出現過用(overuse) 綜合征,不僅全身疲勞,還可有局部肌肉、關節損傷,如膝手爬過多可造成腕關節變形。強化訓練達到預期目標后,還應有維持成果的繼續訓練,訓練內容及量視維持狀況而定。
及時發現肌張力、姿勢、反射異常,盡早用按摩、牽拉等糾正肌張力增高、姿勢異常,減輕反射異常。對已顯示某組肌肉有痙攣傾向的,要對痙攣肌群輕緩按摩、對拮抗肌群用較大力度按壓或用點穴等方法刺激。近年研究顯示痙攣型腦癱拮抗肌是主要癱瘓肌,痙攣為失衡釋放。如手握拳發緊的要每天數次扣擊手背和前臂,足背屈快慢角差>10o 的要每天數次點壓足三里穴。 |